重慶高新區金鳳鎮,楊永根(中)在調解勞資糾紛。(市司法局供圖)
2024年,全市基層排查和有關部門受理各類矛盾糾紛250余萬件,化解率達99.85%。
“老楊講理堂”“小巷茶評會”“老馬工作室”……這些基層矛盾糾紛化解機構在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街鎮、矛盾不上交”的生動實踐每天都在顯現。
巧用“三理”法
一群“老楊”巧解千千結
初春的午后,重慶高新區金鳳鎮街角一棟小樓里飄出縷縷茶香。還沒進門,就聽見里面傳來勸解聲:“莫急嘛,先喝口熱茶慢慢說……”
這里就是街坊們口耳相傳的“解憂雜貨鋪”——老楊講理堂。每當遇到扯皮的煩心事,這里的居民總愛念叨一句:“有事找老楊!”
3月25日,記者來到這間“雜貨鋪”,一股暖意撲面而來。墻面上“有事找老楊,老楊幫您忙”映入眼簾,專職調解員李力正給圍坐的群眾續著熱茶。
“李老師,謝謝你哦!”突然闖進個穿著夾克的中年人,李力放下茶壺迎上去,認出這是年初來反映討薪的張師傅。
此刻對方聲音有些哽咽:“李老師,工資到賬了!我們13個人都收到了……”
時間倒回三個月前那個冷雨夜,張師傅帶著十多個工友沖進講理堂。
“公司都要停工停產了,我們的工資還沒有拿到手,啷個辦嘛!”拳頭砸在木桌上,震得茶杯一跳。李力不慌不忙,安撫大家情緒,隨后請來村干部、法律志愿者組成“解憂專班”,找公司負責人到“老楊講理堂”解決糾紛。
“這個事,我也沒辦法,公司賬上快沒錢了!”起初,公司負責人態度有些推諉。李力也不著急,他翻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相關條例,念得字字千鈞。
“拖欠工資不只是道德賬,更是法律賬哦。”李力的話柔中帶剛。
在一番法與情的說服下,最終雙方達成人民調解協議,由公司向員工支付相關費用共計54萬余元。
這樣的故事,在這棟小樓里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30年前,綜治干部楊永根揣著筆記本走街串巷,把家長里短記了上百本。他耐心調解群眾各類大小糾紛,深受居民信賴,金鳳鎮居民們都親切喊他“老楊”。后來,他的“調解經”被總結成“老楊群眾工作法”推廣,逐漸形成“老楊群工”基層治理品牌。
金鳳鎮依托“老楊群工”服務陣地,創立了“老楊講理堂”。如今,在楊永根帶動下,一個“老楊”已經變成了活躍在金鳳鎮的一群“老楊”,李力便是其中之一。
“大事講法理,小事講道理,瑣事講情理。”李力向記者分享自己的調解巧招時坦言,張師傅他們能拿到工資,靠的就是這“三理”。
面對鄰里糾紛、家庭矛盾等小事,“老楊”們采用“擺龍門陣”,引導當事人換位思考,實現就地及時解紛。
“‘老楊講理堂’就是為群眾搭建一個說事評理的平臺,通過‘講法理、講道理、講情理’分類施策、精準調解,實現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金鳳鎮黨委書記賴科說。
創設“茶評會”
一杯清茶化開萬家愁
3月的一天,渝中區龍泉花園院壩。75歲的周大爺捧著保溫杯剛踱進院子,就被一陣“汪汪”聲驚得后退半步。定睛一看,渝中區大溪溝街道人民村社區文藝隊正用方言小品演繹惡犬傷人的場景,20多位居民圍坐觀看。
“要真被狗咬了可咋整?”周大爺問。穿紅馬甲的工作人員翻開《重慶市養犬管理條例》,就養犬分區管理,養犬應具備的條件、養犬人行為規范等進行普法宣傳。
這樣的場景,在渝中區司法局大溪溝司法所所長丁小倩眼里再熟悉不過。
丁小倩告訴記者,大溪溝街道是典型的老城區,流動人口聚集、“三無”小區眾多、基礎設施較差,鄰里、物業、城市管理等矛盾突出。
為此,大溪溝司法所創新推出了“小巷茶評會”評議解紛工作法,通過營造“沉浸式”參與場景,邀請民警、律師、老黨員等對調解案例深入復盤分析,評案說情、評案說法、評案說德,將“復盤、調解、議事”功能集于一體。對部分涉及法律、經濟等專業問題,司法所會指派專業律師和行業專家參與,通過專科調解,把法律講明白,政策講清楚,讓矛盾雙方心服口服。
“一邊調解、一邊釋法、一邊疏導。”市司法局促進法治處處長白忠菊說,大溪溝司法所“小巷茶評會”評議解紛工作法,因勢利導、精準調解,矛盾糾紛迎刃而解。
打磨“六步法”
千匹“小馬”接力解民憂
在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老馬工作室”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這里,“時代楷模”馬善祥用34年時間,生動詮釋群眾身邊的矛盾糾紛如何化解。
目前,觀音橋街道建北社區舊城改造正如火如荼進行。但前不久,這里卻發生了一起不愉快的事情。
在舊城改造中,施工方需往樓棟的外墻噴涂料。一天,工人一不小心,涂料飄到了張爺爺種養在樓頂的盆栽里。看著自己精心養護的20余盆花草枝葉上留下斑駁白色涂料,張爺爺很是心疼。
原來,這些盆栽植物不僅是張爺爺的心血,還是他家維持生計的一筆收入。此事發生后,張爺爺情緒激動要求賠償,但遭到施工方的拒絕,雙方一時“劍拔弩張”。勸說無果,街道只得找“老馬工作室”調解。
馬善祥帶著工作室的調解員立即來到張爺爺家,傾聽他的訴求。“這些花草很值錢,他們必須賠償我10萬元!”張爺爺一口咬定要10萬元賠償金。
他查看了張爺爺說的當時受損的植物,發現上面的涂料消失了。張爺爺解釋說,自己用水反復沖洗,還用指甲一點點刮下葉子上的涂料,忙了好些天,并指著一些枯枝敗葉反復強調,涂料還傷到了植物的根。
“我并沒有反駁他的話,而是看到有其他沒被污染的植物,也出現了枯枝敗葉的情況,于是詢問他這是否是寒冬季節的正常現象。”馬善祥循循善誘,讓張爺爺認識到了要講科學,不能猜想。
“當老人訴求盲目時,我們讓老人與施工方面對面談,讓老人從對方的立場中看到自己的問題;當老人情緒沖動時,我們及時讓施工方回避,單獨交流很快讓老人平靜下來。”馬善祥說,經過多次溝通,雙方最終就賠償問題達成一致。同時,施工方也承諾在后續施工中加強管理,避免再發生類似事件。
這樣的矛盾,“老馬工作室”經常遇到。據統計,自2012年“老馬工作室”成立以來,已累計化解矛盾糾紛2000余件。
近年來,“老馬工作室”和馬善祥還在積極開展“老馬帶小馬”行動,將自己多年工作總結出來的起身迎接、請坐倒水、傾聽記錄、交流引導、解決問題、出門相送“六步接待法”,以及以法律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德潤人、以利安人等調處方式分享給“小馬”們,讓他們在基層治理中更好化解矛盾糾紛。
來源:重慶日報
網絡招聘服務電話:
023-68780444
人力降本外包服務:
023-6878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