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慶的“未來顯示”,到廣西的“中華芯”,再到寧夏的“鈹”之奧秘……西部特色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拔節生長”,實現彎道超車。青年科技工作者扎根西部,用智慧與汗水突破技術壁壘,點亮產業未來。
在重慶康佳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芯片生產車間,智能化設備晝夜不息地運轉。“90后”芯片技術開發高級工程師劉佳明緊盯電腦屏幕上MLED芯片的測試數據。
“傳統測試方式在千萬量級的MLED芯片面前‘束手無策’,現在AI算法讓效率大幅提升。”劉佳明所說的,正是團隊研發的“MLED虛擬量測分區與轉移模型”,這項突破助推我國在MLED芯片巨量轉移領域與全球頂尖技術比肩。
在劉佳明2014年剛入行時,LED行業焦點還集中在替代傳統照明上。如今,他所在的重慶康佳光電已將技術延伸至大尺寸顯示屏、車載顯示、穿戴式設備、AR眼鏡等“未來視界”。
“這里不僅有火鍋的熱辣,更有科技創新的溫度。以前總說‘缺芯少屏’,現在我們不僅補上了短板,還要讓世界看到中國屏的精彩。”劉佳明介紹,截至目前,重慶康佳光電已累計申請專利1970余件,授權專利890件,覆蓋芯片、巨量轉移、封裝、檢測修復等全鏈條。
數據顯示,電子信息制造業是重慶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目前已突破7000億元級的規模,形成了智能終端、集成電路、儀器儀表等多元化產業體系,集聚康佳光電、京東方、惠科等規上制造企業800余家,已成為全國重要的MLED研發生產基地。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半導體產業的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選擇扎根西部,投身于這一充滿機遇的領域。
當重慶的光電產業為“視界革命”按下快進鍵時,900多公里外的廣西,另一場關于“中國芯”的攻堅正在上演。
在廣西華芯振邦半導體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塊塊唱片大小的晶圓經過凸塊制造、測試、切割、封裝等工藝流程,變成一顆顆不同規格的顯示驅動芯片……走下生產線,這些顯示驅動芯片將用于制作顯示屏幕、手機、智能穿戴設備等電子產品。
“小規格的芯片不過小拇指指甲蓋大小,卻是電子產品的‘心臟’,這些‘心臟’的內部構造都是微米級和納米級的。”公司玻璃覆晶封裝處“90后”副處長韓佳偉說。
作為西部集成電路產業的“拓荒者”之一,華芯振邦的成長軌跡頗具象征意義。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華芯振邦先后獲得49項知識產權與專利,并已形成月生產加工1萬片12寸晶圓的產能,預計在今年上半年月產能將突破2.5萬片,填補了廣西集成電路行業晶圓級先進封測領域空白。
在地處西北的寧夏,打響了一場關于戰略性新型材料的“翻身仗”。鉭、鈮、鈹,這些聽上去很“小眾”的金屬,實際上廣泛應用于電子信息、航空航天、醫療等高端制造行業。鉭鎢合金、鈮鈦合金、鈹鋁合金……不同化學元素的組合,按照特定的比例,經過特殊的熔煉鑄造工藝,就能產出具備各種優異性能的新材料,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加速迭代升級。
以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為例,在謝垚等眾多青年技術人才的努力下,這家企業研發出鈹鋁合金,其力學性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我國鈹鋁合金材料保障的自主可控,并已應用于實際生產。
來源:新華社
網絡招聘服務電話:
023-68780444
人力降本外包服務:
023-68780444